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實習生 唐穎
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僅9個月有余,認購規模就超600億,“開售即搶空”情況屢屢發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養老金融市場的廣闊需求。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顯示,養老理財產品試點以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2021年9月,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正式啟動;今年2月,試點范圍擴大至“十地十機構”。截至2022年6月底,已經有27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23.1萬名投資者累計認購超600億元。養老理財產品正逐漸成為第三支柱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4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提出個人養老金制度,這標志著我國養老第三支柱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受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人口老齡化不單是社會層面的問題,也是個人、金融機構要面對的長期重要課題。當前,個人養老金制度仍在發展初期,金融機構應加大自身能力建設,豐富個人養老金體系的金融投資產品供給;同時,個人尤其是年輕人要增強養老儲蓄意識,提早做養老投資規劃。
個人養老金規模
將螺旋式上升
自4月發布《意見》后,為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盡快落地,配套政策舉措就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人社部副部長李忠此前透露,將選擇部分城市先試行1年,再總結推廣。與此同時,金融監管部門也在制定各類型金融機構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辦法,明確資金賬戶規則和相關金融產品管理要求。此外,成都近期被確定為四川省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的漸次落地,也預示著個人養老金規模將“啟航”攀升。
近日,在由21世紀金融研究院與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積極發展個人養老金,構建養老體系新支柱”主題研討會上,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就表示,《意見》中一項重要的制度性變化,是將個人養老金制度從產品制變為個人賬戶制,未來個人養老金賬戶發展規模將有很大增長空間。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對我國財富管理業務變革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并且會直接改變財富管理的業態。從產品來看,銀行、基金、保險等機構各具特色,未來,這些機構的產品在市場里誰能夠占據更多的份額或者優勢,取決于這些機構的資產投資管理能力,賬戶管理能力以及客戶服務能力方面。
“關于未來規模的預測,很多不同的機構都做過分析,基本上認為未來5年時間,個人養老金賬戶規模會達到上萬億,有的機構甚至預測會高達幾萬億。”郭金龍稱。
個人養老金未來前景廣闊,已成業內的共識。中銀理財副總裁吳金梅對記者表示,該公司作為養老理財產品第二批試點機構,近期推出了首只養老理財產品,初始募資目標近30億元,但實際上只用了不到兩周的時間募資規模就高達60億。由此可以看出,客戶對養老類型的金融理財產品有很大需求。
不過,盡管發展空間巨大,但過程可能并非一路坦途。嘉實基金養老運營規劃部總監陳娜表示,長期看,個人養老金的增長空間非常廣闊,但整個過程可能是長期螺旋式發展。個人養老金業態的形成要經歷漫長時期,需要監管部門、市場機構和投資者多方合力,尤其對基金公司而言更需要放眼長遠,做好長期緩慢爬坡的準備。
此外,從國際實踐看,打通以企業年金為代表的養老第二支柱與第三支柱,或將是未來的一大改革方向,這也將為個人養老金規模的壯大提供制度保障。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近日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夏季峰會上指出,我國目前養老第二支柱只有6%的人口覆蓋率,從雇主的角度看,企業年金的繳費基數比較高,雇主的繳費壓力比較大,如果打通了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的賬戶體系,統一把它對接到人社部的信息平臺,會顯著提高雇主的參與意愿。尤其對于靈活用工的企業雇主,可以用比較靈活的繳費比例將養老金打入雇員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同時享受二支柱的稅收優惠,這將為整個養老金體系注入新的“水源”。
兼顧收益穩健
與產品選擇多樣
盡管目前市面上充斥著銀行理財、基金、保險等各類以養老為主題的金融投資產品,但從投資端看,產品所投資產的同質化問題突出。隨著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落地,各類金融機構如何發揮各自稟賦優勢,豐富養老金融產品的供給,是整個資管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以美國為例,個人對于養老金融產品的選擇有很大自主權,金融機構也會提供投資組合豐富的產品。以401K為代表的第二支柱賬戶通常只能投資基金,不能單獨投資股票,有的公司會允許401K賬戶投資本公司股票。但以IRA為代表的第三支柱賬戶可投資范圍要大得多,基本上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都可以投資,并且賬戶擁有者既可以自己挑選投資組合,也可以聘請投資顧問進行賬戶管理。
陳娜認為,目前我國在養老金融產品供給中嘗試了銀行理財、基金、保險、儲蓄存款等跨金融領域的產品形態,建議相關金融監管部門針對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顧問服務出臺相應的政策規定,以打通產品選擇之間的壁壘,例如,針對個人養老金賬戶允許金融機構提供跨產品的綜合投顧服務。
不過,如同硬幣的兩面,美國個人養老金制度雖然賦予個人更大的產品選擇權,但選擇多了往往風險也相對較高。在美國個人養老賬戶中,錢的多少很大程度取決于個人的投資能力。如果美股大漲,美國養老金賬戶的規模就能水漲船高,但一旦美國金融市場大跌,這些賬戶也跟著遭殃。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初,美國金融市場大幅震蕩,標普500指數大跌至2237.40的最低點,彼時相關數據顯示,401K賬戶的平均余額下降了19%。
對我國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來說,如何兼顧收益穩健性與產品供給多樣性是需要探索的重要方面。潘東表示,從該公司在養老理財的實踐經驗看,為獲得可持續、穩定的投資收益,戰略層面制定了幾項指導原則,包括絕對收益導向、重視風險管理等。在戰術層面上對資產進行分類,追求收益的低波動,在保障絕對收益的基礎上尋求彈性的權益資產收益,做好止盈止損。
年輕人應提早
規劃養老投資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提早進行養老規劃對個人而言愈發重要。多位專家呼吁,年輕人應提前進行養老資金的規劃,養成健康的消費和儲蓄習慣。
中國人壽養老險貴州中心總經理張紹白認為,當前國民養老規劃的意識比較欠缺,年輕人應提前進行養老理財的規劃,從第一筆工資開始就要有養老的意識。
“未來真正需要養老金的是年輕人,不是有錢的老年人。”張紹白稱。
富達國際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叢黎表示,一些發達國家的年輕人初入職場就有為將來養老做定期投資儲蓄的意識,這是長期進行投資者教育潛移默化的結果。
在美國加州某互聯網公司工作的王磊(化名)對記者介紹,踏入職場伊始,他每年就會將一定比例的年薪存入其個人養老金IRA賬戶,目前已連續投資近10年。“我從25歲開始工作,第一年年薪為5萬美元,那時起我每年都會將第一年工資10%的數額(約5009美元)存入自己的IRA賬戶,目前平均年化收益近7%。”
據王磊介紹,吸引他在工作伊始就開始為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的主要動力,來自于IRA賬戶內的存款利息、股息和投資收益所得稅可以有延遲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也借鑒了稅收優惠的國際經驗,《意見》明確,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12000元,同時,國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人員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并依規領取個人養老金。不過,潘東表示,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的稅優覆蓋人群是極其有限的,一些低收入群體本來就達不到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標準。因此,除了稅優之外,個人養老金制度應統籌考慮,加大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
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就建議,對低收入者給予更多支持,例如現金補貼,當參與人養老金賬戶的交費額達到個人收入的一定比例(如4%)時,政府給予固定數額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