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蔡昉12月23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2》發布會上指出,政策選擇在應對今后的老齡化問題時,應該由“兩害相權取其輕”向“兩利相權取其重”轉變。
蔡昉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口轉變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比如中國人口總規模今年到達了峰值,比預期要早很多;同時,老齡化進入到更深度階段,將來提升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一般國際上說65歲及以上人口占7%,超過了這個比重就進入到老齡化社會;占比到了14%,意味著進入到老齡社會;超過21%意味著進入高度或深度老齡化社會。2021年,我國老齡化率超過了14.2%,所以我們已經進入到了老齡社會。”蔡昉指出,針對進入老齡社會后的嶄新挑戰,首先需要進行思維上的轉變。“取其輕”到“取其重”的思維范式的轉變就是一個需要進行的思維方式更新。
蔡昉認為,過往的政策選擇更多傾向于“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是一種博弈、權衡取舍。“重大的政策選擇通常是在我們面臨著嚴峻挑戰的條件下,通過放棄一些慣常的做法,避免有害的結果”,蔡昉指出,因此,“取其輕”的策略著眼于避免或補救不力的結果,但這個選擇往往也會遇到激勵不足、激勵不相容的問題。
與“取其輕”相對的另一種思維方式是主動尋求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博弈,這個出發點著眼于發現變化本身可能產生的一些有利機會,從諸多選項中選擇那些能夠最好抓住機遇的政策選項,通過形成更強的激勵和更兼容的激勵,爭取達到好的結果。
蔡昉指出,在養老問題上最典型的“取其輕”策略是過去面對養老壓力,習慣思維是嘗試三種政策變化——要么提高養老保險的繳費率,要么選擇降低給付水平從而(提高)保障水平,或者選擇提高退休年齡。但是這里提供的選擇機會本質上是在民生相關的“多取”和“少予”的現象中“取其輕”,如果僅僅局限于這些被動的選擇,不僅會產生艱難的抉擇困難,還難免造成降低民生福祉的不利后果。
“我認為可以進行轉變,也就是說對中國當前來說三項政策選擇,剛才說的三個‘取其輕’的政策選擇,任何一項都可能帶來不能承受之輕。”蔡昉認為,第一,中國社會保護總體水平還不夠高的情況下,企業和個人的基本社會保險繳費負擔已經非常重了,如果再提高,個人的收入受影響,企業的經營成本會進一步顯著上升,市場競爭力會受到傷害,比較競爭力會進一步下降。
第二,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給付水平其實目前看還很低,總體上不高,而且超過一半的領取者領的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水平非常之低,還存在不均等的現象,影響老年人的收入、消費,也不利于老年人成為穩定的中等收入群體。養老保險給付水平如果再進一步降低,會減少民生福祉,幾億老年人群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傾向如果進一步受到抑制的話,從需求側對中國經濟也會造成沖擊。
同時,在大齡勞動者平均受教育程度還不夠高的時候,延遲退休還需要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反過來,如果按照“取其重”的政策思路選擇是“多予”和“少取”的結合,還是要“少取”,這就叫“取其重”。老年人是社會保護、社會供給、社會福利當之無愧的受益人,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目標,都決定了老年人應該成為中等收入群體,而且主要通過社會保障、社會共濟成為中等收入群體。同時,他們還可以作為勞動者和消費者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因此,需要更加充分的社會保障覆蓋,使他們享受到必要的社會服務,這是一個制度性前提。
此外,蔡昉指出,在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前提下,越是充分的社會保障越有助于在人口負增長和深度老齡化時代最大限度地抵消趨勢性消費不足的效應,提高勞動收入就是“多予”,降低養老金的給付率就是“少予”,作為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延遲退休年齡的出發點的話,這項政策的推進才可能實質性地發生,進而達到增加勞動力供給和提高居民福祉的預期目標,同時,在正確和充分的激勵下,與養老相關的產業才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是“取其重”的思路,這樣才能形成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