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由證券時報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上市公司價值論壇”上表示:“2018年我就在思考全球經濟未來會走弱的趨勢和原因,我的邏輯在于從二戰到現在為止已經持續了77年時間了。”李迅雷指出,在這77年時間過程當中,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均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三大變化促成了當今全球社會經濟的結構嚴重扭曲,導致經濟下行。
影響深刻的三大變化
第一,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例,在二戰結束到現在為止,持續了人口大擴張,1945年的人口全球是26億,現在接近80億,由于人的預期壽命大幅的延長,和平環境下出生人口數量大幅增加,故人口的規模大幅增加,人類要占有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資源來維持人口的繁衍和發展,這樣的話其他生物的領地就縮小了。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統計,過去50年70%的生物被滅絕,大概有100萬種生物正面臨滅絕,而寄宿在生物身上的病毒要尋找一個新的宿主。在很多生物被消滅的同時,人類的規模卻大大擴張了,所以病毒的新宿主自然是人類。人類對病毒的應對能力還是有限的,到目前為止能夠對人類產生影響的病毒大概有30萬種。但是人類只征服了兩種,一種是天花,一種是牛瘟,可見病毒要被人類征服是很難的,如新冠病毒導致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阻斷,由此也引發了通脹,引發了經濟的下行,甚至負增長。
第二,與經濟相關的是地緣政治和沖突的加劇。中國經濟在90年代初開始崛起,在全球GDP的份額從30年前的2%提高到18%,而美國從30年前的26%下降到了24%,歐盟則幾乎打了對折。這樣原先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的互補關系現在越來越變為競爭關系了。當前世界上的地緣沖突,加上疫情的持續,由此也影響了全球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問題,進而引發了通脹。
第三,在過去70多年的和平期間,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收入分化現象越來越普遍,有美國學者形容當今的全球經濟是K型經濟,少數發達經濟體份額越來越大,少數個人在社會財富當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在和平環境下,只要不發生戰爭,財富的增長率必然高于GDP增長率,而投資的平均回報率必然高于工薪的增長率。
李迅雷表示,從目前來看,美國的8月份CPI雖然降到了8.3%,但是要大幅度回落恐怕還是比較難。如對CPI影響比較大的房租仍在上漲, 勞動力短缺也導致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隨著冬季的來臨,能源價格或會進一步上升,將導致部分歐盟國家出現經濟衰退,甚至有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例如歐盟中的“歐豬五國”,杠桿率水平歷來偏高,可能會率先撐不住。估計明年全球GDP增速將低于3%。
我國要加快經濟轉型
李迅雷強調,我國同樣也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但我國當前的下行壓力主要來自房地產行業。如1-8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負7.4%,房地產投資下行應該是人口老齡化這一長期因素促成的。我國從今年開始,將步入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階段,這一階段將持續10年以上,意味著房地產上行周期結束,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中的投資拉動特征將轉為消費拉動主導模式。如我國過去一直采取逆周期的政策來平滑經濟波動,房地產走弱的時候,基建發力,但房地產投資額加上基建投資額在經濟總量中占比也已在2017年底見頂。如今即便基建投資再加速,也改變不了“房地產加基建”拖累GDP的大趨勢。
“此外,隨著這輪貨幣緊縮下發達經濟體的減速,我國的外需隨之下降,出口增速會顯著回落,這就意味著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出口都將走弱,這就意味著我國經濟將發生轉型,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加大。”李迅雷指出,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居民部門的消費率盡管在上升,但還是偏低,不僅顯著低于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也低于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體,因此,有理由相信,今后穩增長的發力點主要將在擴內需方面,而且擴內需又將以促消費為主。例如,我國城投平臺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的中位數已經從2011年的3.1%降至2020年的1.3%,投資效率大幅下降,如果把這部分資金用在促消費上面,則其乘數效應將比基建投資大得多。
李迅雷表示,在去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我國面臨的三重壓力,其中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的現象依然存在。而當前外部環境的嚴峻和國內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則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加速經濟轉型的緊迫性。因此,在促消費方面,一定要以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居民部門收入結構為目標,通過適度提高中央政府的杠桿率水平為手段,以稅制改革和第三次分配等收入再分配等為動力,逐步推動經濟向消費導向性模式轉變。
李迅雷表示,全球經濟未來的趨勢還是低增長、高震蕩,不排除發生經濟衰退的可能,這個過程中,全球各國經濟可能步入一個比爛的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被打破的背景下,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很難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我國在這個趨勢中還是要穩住經濟大盤,推進改革、調整結構、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促進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