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作為一、二次能源轉換的樞紐,在能源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電力行業應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能源電力安全保障與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形成以電為核心,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新型能源體系,為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發展提供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堅實保障。
□促進用能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電力市場協調發展,探索三個市場間的協同運行機制,在引導企業節能減排的同時,保障企業生產經營合理收益,支撐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經濟發展。
□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必將在整合優化科技資源的基礎上,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能源科技創新領域,推動能源技術與現代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的新產業,打造新能源、新型儲能、氫能、智能配電網等多個萬億級市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這是對能源電力發展提出的新指引和新要求,也是下一步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能源電力行業只有充分認識當前轉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深刻領會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大意義,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才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向黨和國家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一、能源電力行業轉型發展面臨新形勢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多種超預期、難預料的因素相互疊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綠色轉型提出了新要求。
(一)國際能源市場動蕩加劇,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近年來,由于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能源市場被割裂,國際合作“陣營化”趨勢增強,天然氣價格飆升,歐洲電價暴漲,煤炭等傳統能源成為保證電力供應的重要選擇。有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電力需求總量同比增長2%,燃煤發電量增加1.5%,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導致發電成本大幅上升,煤炭需求量達到歷史新高。
2022年,我國進口煤炭價格同比上漲22.2%;國內LNG全年均價6354元/噸,同比上漲28%;火力發電企業燃料成本大幅上漲。國際能源市場變化產生的影響通過多種渠道傳導至我國,對我國能源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因此,確保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成為當前能源電力行業的重要任務。
(二)多種不確定性因素疊加,電力安全保障任務艱巨
隨著各行業電氣化進程加快,非傳統電力負荷快速發展,波動性和敏感性增強。新能源裝機比重持續增加,截至2022年底,新能源裝機7.6億千瓦,占比接近30%,但未能形成電力供應的可靠替代。同時,沙戈荒等新能源基地加快開發,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電源占比大幅增加,但系統調節能力建設缺乏統籌,電力系統支撐性電源占比相應降低、調峰資源不足的情況進一步加劇,調節壓力明顯增大。
從系統外部看,影響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原因更加多維:極端天氣的突發性干擾日益增加;電力信息化、數字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日漸成為影響電力安全的重要因素。
(三)市場化改革深層次問題有待破解,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任重道遠
我國電力市場主體有待繼續培育,市場體系和機制建設正在推進,但是各省級市場建設進度不一,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市場的功能還不能滿足各類市場主體需求。電力市場和綠證交易及碳市場、中長期市場和現貨市場、省間市場和省內市場的銜接不夠,評估監管體系相對滯后。保障電力市場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市場環境還有待完善,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需要進一步保障。
現行電力市場對新能源的適應性不足,參與市場化交易的新能源發電量比例不高,僅占全國新能源發電量的20%。燃煤發電的容量價值、靈活調節價值尚未得到合理體現,輔助服務成本有待疏導。
(四)新型電力系統新問題待破解,新型能源體系提出新要求
新型電力系統具有“綠色低碳、柔性靈活、互動融合、智能高效、安全穩定”的顯著特征,與傳統電力系統相比將發生革命性變化:電源結構由可控連續出力的煤電裝機占主導,向強不確定性、弱可控出力的新能源發電裝機占主導轉變;電網形態由單向逐級輸電向包括交直流混聯大電網、微電網、局部直流電網的能源互聯網轉變;負荷由傳統的剛性、純消費型負荷,向柔性、生產與消費兼具的“產消者”轉變;儲能由原來主要作為電網少量調節手段,向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轉變。新型電力系統的上述變化使得電力平衡保障難度、電網安全運行風險同步加大,不少重大基礎理論和關鍵前沿技術亟待突破。
電力作為一、二次能源轉換的樞紐,在能源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電力行業應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能源電力安全保障與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形成以電為核心,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新型能源體系,為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發展提供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堅實保障。
二、深刻領會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大意義
新型能源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力支撐。當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新型能源體系是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
(一)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確保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的內在要求
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保障能源安全是基本前提。近年來,我國能源行業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能源供需總體平衡。同時,世界主要大國圍繞能源資源供應、能源戰略通道、國際能源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當前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已分別達到72%和42%,能源安全韌性仍顯不足。在持續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在消費側持續提升電氣化水平,實現以電能為主、電熱冷氣氫等多異質能源耦合、各種能源子系統之間的協調規劃、優化運行和協同管理,是符合我國實際的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基本途徑,也是對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然舉措
能源活動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國能源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1年底,煤炭消費比重下降至56%,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6.6%,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同時,相較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碳排放已經達峰,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有50年至70年的過渡期,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體量大,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時間。要實現“雙碳”目標,需要能源產供儲銷全環節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需要。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將推動形成非化石能源既能滿足能源需求,又可以規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建立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為實現能源領域深度脫碳提供有力支撐。
(三)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實現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任務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大幅提升能源產業鏈的先進性和自主可控能力。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三代核電、清潔高效煤電、煤炭深加工、常規油氣勘探開發、主流儲能產業發展總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也應看到,我國能源領域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偏少,并且全球能源產業鏈布局正在發生復雜深刻變化,發達國家紛紛推動先進能源產業鏈回流。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將催生能源新技術、新業態,拓寬現代能源產業范圍,涵蓋可再生能源、核能、化石能源、能源數字化智慧化等既有產業,以及新型儲能、綠色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新興產業,打造產業級生態,促進高效投資,帶動研發試驗、設計施工、設備制造、綠色金融等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三、堅持系統觀念,扎實推進新型能源體系規劃建設
(一)形成非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多輪驅動、多能互補的綠色低碳供能新格局
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穩妥有序建設西南主要流域梯級水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因地制宜實施核能供暖,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提升生物質能、地熱能綜合利用水平。
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統籌送端和受端地區能源電力供需形勢、本地支撐性電源和應急保障電源建設進展,優化黃河流域和新疆以沙漠、戈壁、荒漠為重點的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西南流域水風光儲一體化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沿海核電基地以及海上風電基地等各類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和送電時序,推動大電源與大電網協調發展,促進電力資源配置全局最優;加快推進東中部地區分布式能源高效開發、就近消納,穩步推廣屋頂光伏系統,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產業,建設分布式智能電網,積極推動分布式電源并網消納,持續提升本地區綠色低碳能源供應能力。
(二)持續提升能源生產和消費彈性
在能源生產側加強能源儲備和調峰能力建設。完善煤炭應急保障儲運機制,設置礦井彈性產能,建設一批大型全密閉煤炭應急儲運中心;推動區域油氣儲備設施共建共享,積極推進獲取更多更穩定的海外天然氣資源,保障國內用氣需求,擴大天然氣儲氣庫規模,提升天然氣應急調峰能力;提高靈活調節電源占比,系統推進現役和新建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和靈活性制造,在氣源有保障、氣價承受能力較強地區合理布局天然氣調峰氣電,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對具備條件的水電站進行抽水蓄能改造,加快推動新型儲能規?;l展,實現多重功能價值。
在能源消費側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進一步完善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實施細則,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完善電力需求側響應配套市場機制,開展區域級工業可調節負荷、樓宇空調、大數據中心、用戶側儲能、車網互動等各類資源聚合的虛擬電廠示范,支持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運營商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系統運行調節;拓展以電能為主要供能形式的綜合能源服務,推動電熱冷氣氫多元聚合互動,推動園區等典型應用場景能源梯級利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提升綜合能效水平。
(三)加快重大前沿能源技術研發應用
大力發展壓縮空氣儲能、儲氫、儲熱等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積極開展電池儲能、飛輪儲能、小型空氣儲能等短時間尺度儲能技術攻關,帶動新型儲能關聯產業核心裝備制造和系統集成技術升級;部署儲能設施本體的安全預警、檢測、評價、優化技術、梯次利用技術研究及控制平臺開發;發揮儲能示范工程引領作用,推廣共享儲能模式。
擴大氫能技術應用規模,加大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氣長距離輸送、液氫生產和輸送技術研發力度。在堿性電解水(ALK)制氫方面,開發長壽命、高效電極、復合隔膜材料及高性能電解槽;在質子交換膜電解水(PEM)制氫方面,針對規?;瘧瞄_展膜電極與重金屬催化劑等核心材料設備、系統集成、耦合寬功率波動等技術研發,開展10兆瓦等級及以上示范應用;結合各類制氫技術應用場景,同步實施適配不同場景下的各類型氫儲運技術推廣應用,為低成本、安全穩定儲運氫氣創造條件;加大混氫天然氣技術創新應用力度,加快形成商業化應用產業鏈。
大力研發高效低能耗的碳捕集工藝和碳循環利用技術。結合資源稟賦特色和技術進步,加強燃燒后碳捕集技術研發,降低二氧化碳捕集能耗水平,重點突破低能耗、大規模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積極推進一批石化化工、煤電機組和大型油氣田應用低成本、全流程碳捕集技術示范項目建設,加快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布局。
(四)建設統一現代能源市場體系
推動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推動用能權交易價格形成機制由政府指導價格向市場價格轉變,充分發揮價格信號對企業節能增效的引導作用。加強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政策與用能權交易市場的銜接,提升企業使用綠色電力的積極性;促進用能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電力市場協調發展,探索三個市場間的協同運行機制,在引導企業節能減排的同時,保障企業生產經營合理收益,支撐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經濟發展。
積極發揮碳市場低成本減碳作用。繼續完善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分步有序推動其他重點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降低全社會碳減排成本;分階段引入CCER、碳匯等交易產品進入全國碳市場,引導社會投資,提升碳市場活躍度;深入開展企業碳資產管理工作,積極推動發電企業自愿減排項目的開發。
加快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打破省間壁壘和市場分割,推動形成多元競爭的電力市場格局,包括豐富市場主體和交易品種,推動電力交易機構獨立規范運行,加快培育合格售電主體,穩步推進市場準入標準放開;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加強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建立健全發電容量補償機制,逐步向容量市場機制過渡;推動各類電源全面進入市場,鼓勵支持增量配電網、新型儲能、虛擬電廠等新興市場主體獨立參與電力交易;落實分時電價政策,引導用戶錯峰用電、削峰填谷,做好市場交易與分時電價政策銜接。
(五)推動能源產業鏈數字轉型和智慧升級
發揮能源全產業鏈數據的關鍵生產要素作用,構建能源大數據監測分析平臺,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為能源規劃、建設、生產、運營、管理全過程提供決策支持。持續推進能源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平臺、數字應用場景建設,提高能源產業鏈全要素生產率,強化支撐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超強感知能力、智能決策能力和快速執行能力。
積極探索智慧能源管控平臺與生態環境保護、新型智慧城市等融合發展,滿足各類用戶多元化用能需求。推動能源電力領域新型基礎設施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先進信息通信控制技術實現耦合發展,培育新型商業模式,促進能源產供儲銷全環節智慧化發展;進一步完善“互聯網+”智慧能源、新能源微電網、分布式智能電網等能源智慧發展新業態的技術標準體系,促進能源產業鏈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
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必將在整合優化科技資源的基礎上,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能源科技創新領域,推動能源技術與現代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的新產業,打造新能源、新型儲能、氫能、智能配電網等多個萬億級市場。
(作者系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