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陸家嘴金融50人論壇共話金融高水平開放與金融風險管理
4月27日,中歐陸家嘴金融50人論壇·2023春季峰會在上海舉行。聚焦“全球資源配置、流動性危機與金融風險管理”,與會嘉賓探討了海外風險事件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與金融監管的啟示。
警惕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傳導效應
目前,海外風險事件尚未畫上句號,它將如何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對中國金融市場又有何啟示?
“3月以來,美國硅谷銀行、瑞士信貸相繼‘爆雷’,美歐央行不斷加息的負面效應顯現,流動性危機充斥全球市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理事長汪泓表示,系統性金融風險尚未出現,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傳導效應不容忽視,值得我國相關市場警惕。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回顧了硅谷銀行破產事件始末,從銀行資產負債的角度對當前中國金融風險的現狀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銀行仍起主導作用,銀行資產以信貸為主,導致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主要表現為信貸風險。
“受全球信貸寬松政策和低利率政策影響,銀行業利差收窄,盈利下降不可避免,將導致撥備能力與風險敞口失衡。同時,在資本市場,中國銀行業的市凈率極低,這影響了資本募集能力,必須依賴自身盈利來補充資本。”姜建清說,風險管理是長期動態的過程,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動力轉換的新階段,中國銀行業風控面臨新的挑戰。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繼續保持審慎的良好狀態,既不要過度寬松,也不宜過度收緊,持續有效地把握好度。
“流動性是生命線。”上海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俊壽認為,在應對各種挑戰和危機的過程中,金融機構要秉持“家里有糧、心里不慌”的心態,要強化逆周期思維,以科學的資產負債表的確定性,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王俊壽表示:“要樹立全風險管理理念,不能孤立地看待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聲譽風險會相互傳染、相互強化甚至疊加。監管部門在對金融機構風險進行監測和管控的過程中,必須在總體風險管理架構下開展研究、研判,準確設計監測指標。”
持續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
觀察今年以來全球經濟發展脈絡,一條主線是風險事件頻發的國際金融市場,另一條主線則是展現韌性、逐步復蘇的中國經濟。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表示,當前,經濟金融領域呈現全球資源配置成本上升、流動性收緊、金融風險加大的新特征。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屠光紹表示,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增長在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持續提升。
上海被賦予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使命,在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方面責無旁貸。汪泓認為,隨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高水平發展的新階段,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金融風險管理水平是題中應有之義。
如何高水平發展上海金融服務業?汪泓建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牢牢把握國際化定位,統籌發展離岸、在岸兩個市場;建設富有韌性、更具活力的金融市場體系,在著力提高金融要素市場深度廣度、定價能力和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深入推進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加強與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建設金融對外開放先行區;構建技術先進、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網絡,提升上海金融基礎設施體系的國際化程度和危機應對能力。
鞏固上海金融風險管理中心地位
如何平衡好高水平金融開放與金融風險管理,成為當下各方關切的問題。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顯著提升,服務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進一步凸顯,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明顯增強。
“金融跟風險管理有內在的聯系,因為金融是一個高風險的產業。國際金融中心不僅是交易的中心、資金融通的中心、金融機構集聚的中心、人才集聚的中心,也是風險集中的中心。”上海市法學會金融法研究會會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吳弘表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必然要建設風險管理中心。
上海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長文學國認為,建立金融風險管理中心,要處理好金融風險管理和金融開放、金融風險管理和金融科技發展、風險管理中心和地方及中央金融監管的關系。
“對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而言,風險管理就是如何防范系統性風險,以及在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后如何進行危機管理。”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金融科技專委會主任、原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馬弘表示,要從制度入手,探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技術支撐,使用數字化技術解決信息孤島問題,讓資產在數字化技術加持下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