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萬億元、同比增長4.8%——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亮出2023年成績單,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
預期目標增長5%——廣東擔起2024年“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新任務,亮出新預期目標。照此預測,2024年廣東省經濟總量將邁上14萬億元的新臺階。
成績“來之不易”
1月23日上午,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廣東省省長王偉中作省政府工作報告,公布了廣東省2023年的“成績單”。
一系列的數據,展示了經濟第一大省挑大梁的實力與韌性:
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增長4.8%,是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廣州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39萬億元、增長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7萬億元、增長5.8%,深圳成為廣東第二個萬億元消費城市。
工業投資連續3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佛山成為廣東第二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
廣東全省經營主體突破1800萬戶、全年凈增172.8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突破1000萬戶,企業達780萬戶、占全國1/7。
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4.1:40.1:55.8,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2.7%,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65%。
金融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均居全國首位。
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
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
組建全國唯一的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新型儲能在建項目100個、總投資2290億元,廣東成為全國儲能電池產業配套最全的地區。
海洋生產總值占比達14%、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
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突破8000億元、占全國超1/3,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出口分別增長229%、15.9%、22.6%。
在廣東就業的農民工新增117萬人、總數達4365萬人,城鎮新增就業139.3萬人、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10萬人任務。
2023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項目859個、總金額2.24萬億元。
科技信貸余額超2.3萬億元、規模居全國首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達2307億元、同比翻了一番。
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3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28家,19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推動超5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超93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技改投資增速創6年新高……
“過去一年任務艱巨繁重、工作穩中求進、成績來之不易。”王偉中說,過去一年,廣東面對的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沖突不斷加劇的沖擊影響,面對的是經濟周期性、產業結構性問題疊加的嚴峻挑戰,面對的是新舊矛盾相互交織、兩難多難問題增多的復雜局面。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廣東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
目標有“信心底氣”
關于2024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王偉中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
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進出口總額增長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0萬人以上。
王偉中表示,目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特別是經濟外向度高,受外部環境沖擊影響更直接。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一些企業經營困難。新動能培育有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局面尚未扭轉,就業、教育、醫療、養老、育兒等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節能減排降碳任務依然艱巨,污水治理、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還有一些欠賬。房地產、金融等領域還存在風險隱患,部分市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有待加強,政府行政效能還需進一步提升。
“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增強憂患意識,竭盡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挑戰。”王偉中說,要堅決扛起“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責任。廣東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信心底氣,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中展現新作為、創造新業績。
措施顯“戰略定力”
王偉中表示,做好2024年的工作,重點抓好十二個方面,包括加快建設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等。
一系列的舉措,展示了“再造一個新廣東”的責任與擔當——
加快建設世界級的大灣區。堅持軟硬聯通一起抓,推進“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優化完善“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穩妥推進“粵車南下”。擴大“灣區標準”清單和“灣區認證”項目范圍。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國家重大戰略的協同聯動。
抓好橫琴跨境資金“電子圍網”建設等工作,加快實現全島封關運作,確保完成第一階段目標任務,以優異成績迎接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
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
錨定目標建設好深圳先行示范區,落實綜合改革試點第二批授權事項清單。
高水平推進五大都市圈建設,形成區域互補、協調發展新優勢。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并舉。支持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發展集成電路、新型儲能、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支持深圳、廣州、珠海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打造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高地。
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創建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開辟新賽道、搶占制高點。
大力發展工業母機、精密儀器、檢驗檢測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實施汽車零部件產業強鏈工程,拓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推動超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遴選一批“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新培育超250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推動5500家以上企業“小升規”,讓廣東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
新推動92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產業。
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完善穩定支持和長周期評價機制,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開工建設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分中心)建成運行。
在新型儲能與新能源、海洋科技等領域布局一批重大專項旗艦項目。
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建立覆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并購重組投資的科技創新投資基金體系,引導更多金融機構“投早投小投科技”。
加強科技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支持科技型企業通過上市掛牌、再融資及并購重組等方式滿足發展需求。發展科技保險,優化科技金融產品。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攻堅。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實國家“民營經濟31條”和省“民營經濟30條”,“快、準、實”出臺惠企政策,各地各部門要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審慎出臺收縮性、抑制性舉措,清理和廢止有悖于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增強政策取向一致性,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優化經營主體反映問題快速響應處理機制,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民營經濟占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只能壯大不能弱化,各級政府要亮明態度、毫不含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枝繁葉茂”。
大力實施“降成本”行動。降成本是廣大經營主體的共同心聲,我們要努力打造政策高地、成本洼地,最大限度幫助企業降成本、強信心、添活力。
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積極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深化財稅國企改革。推進實施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提升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體系,壓實市縣支出責任,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深化省域治理“一網統管”、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建設灣區數據要素市場。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制定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政策,引進一批標志性的好項目、大項目,打造“投資廣東”品牌。
支持廣東企業設立海外銷售公司。
加快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建設,力爭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突破萬億元。
積極打造內銷品牌,促進出口轉內銷,讓更多的廣東創新技術、優質產品、品牌服務暢銷全國、服務全國。
落實我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支持優勢產業在境外合理有序布局,健全全球經貿合作網絡。
暢通國際商務人員往來,積極提供入出境、停居留等便利。
推動自貿聯動發展區創新發展。
打造海上新廣東。出臺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完善港航基礎設施,加快汕頭港、湛江港、揭陽港等疏港鐵路建設,推進瓊州海峽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
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高標準規劃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
要統籌優化全省港口資源、促進協同發展,把14個沿海城市的“藍色動力”充分激發出來。
聚力打造海洋清潔能源、海洋船舶與海工裝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
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產品碳足跡試點,擴大碳排放交易與綠電交易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