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市場來說,均值回歸是永恒的旋律。
今年以來,在可配置優質資產稀缺的背景下,債券市場持續走強,不管是公募基金、券商資管還是私募基金,都迎來了大批配置債券資產的“熱錢”。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獲悉,近期多家公私募機構在銷售端主動放緩“上新”節奏,通過下調業績基準等方式做好投資者的預期管理。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債券策略私募基金7月發行數量環比已經“腰斬”。另外,不少百億級私募增配權益、轉債、REITs等其他類資產,提升組合配置的均衡性。
業內人士表示,從長期來看,債券市場仍具投資價值,但在短期資金加速涌入、央行監管動作頻頻的背景下,公私募機構必須加強投資者預期管理,在投資組合上豐富收益來源,避免投資者層面的風險錯配。
要問今年哪類策略吸睛又吸金,債券投資當仁不讓。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業績顯示的424家私募旗下債券策略平均收益為4.79%,正收益占比高達79%,領先于多資產策略、期貨及衍生品策略、股票策略等。
業績領跑下,多方資金持續涌入債券市場。不僅是公募債基資產規模迅速增長,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券商私募資管總規模為5.8萬億元(包含資管子公司,不包含私募子公司),較年初增長9.3%。從產品結構來看,固收類產品成為市場資金的重要配置方向。截至6月末,固收類產品規模為47709.82億元,占比82.29%,較年初提高了11.7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近日超30家理財機構披露了2024上半年業績情況,多家理財機構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有所提升。比如,平安理財存續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較去年末提高了0.32個百分點,由98.96%提升至99.28%。信銀理財該類產品占比也由上年末的99.21%提升至99.49%。
不過,市場過熱往往意味著風險在上升。為此,近期多家公私募機構在銷售端主動“降溫”。
“最近有不少資金希望申購債券策略產品,但大多是抱著較高收益預期來的,因此公司主動拒絕了部分客戶,并通過風險提示來降低客戶的收益預期。”滬上某百億級債券策略私募坦言。
多位私募人士透露,目前申購債券策略產品的投資者收益預期大多在年化收益率6%以上,但由于前期資金快速涌入,央行對長端和超長端的收益率予以關注,下半年債券投資收益很難達到投資者預期。因此,當前做好投資者預期管理,在銷售端把握好節奏顯得非常重要。
久期投資稱,5月以來公司多次下調純債類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使業績比較基準與債券市場收益率水平盡可能匹配。同時,加強對投資者預期的引導,告知投資者過往收益不代表未來業績。
另外,據第三方平臺統計,7月債券策略私募基金備案數量僅為17只,與6月的38只相比大幅減少。與此同時,多只公募債基近期陸續發布限制大額申購、贖回的公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12日,7月以來上百只短期純債基金處于暫停大額申購狀態。
“債熱”還帶來了基金經理在操作上的“內卷”。
“收益率逐漸下行后,票息貢獻的收益越來越少。債券基金經理開始‘內卷’,忙于做波段交易,以求獲得票息以外更多的收益。”某債券私募基金經理直言,在此背景下,市場博弈情緒加速升溫,投資組合急需尋找新的收益來源。
記者采訪獲悉,今年以來多家頭部私募拓展資產配置范圍,加強了對權益資產、可轉債、REITs等資產的研究和布局。
近期發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年內部分資管產品尤其是債券型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明顯高于底層資產,主要是通過加杠桿來實現的,實際上存在較大的利率風險。上海某頭部私募表示,今年以來主動降低杠桿配置,并始終將資產久期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同時,公司推出了“固收+”策略,拓展了可轉債、ETF套利、主觀多頭等策略的人才布局,希望通過多資產配置加強組合的抗周期性。
北京某頭部債券私募表示,在組合配置層面,近期適度向具有行業壟斷性、經營業績穩定、有意愿提高分紅回購水平的高股息央地國企傾斜。
某百億級知名私募表示,上半年由于債券市場策略較為一致,機構持倉久期較長,處于歷史高分位,一旦市場趨勢發生逆轉,產品凈值將面臨較大的回撤風險。因此,今年公司擴充了資產類別,包括可轉債、可交債、公募REIT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