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1月11日,滬市央企中復神鷹、中材國際接連發布接受調研的公告,相繼接受30余家機構投資者的調研,交流問題近20個。證券時報記者關注到,今年9月以來,滬市已有20余家央企接受機構調研,央企市場關注度明顯提升,改革成效持續凸顯。
市場關注度顯著提升
今年9月以來獲主流機構扎堆調研的20余家滬市央企中,包括三峽能源、中國船舶、中國移動等,參與券商超百家次,參與機構近三百家次,摩根士丹利、交銀施羅德等知名國際投資者也參與其中。
不少央企的調研活動都吸引了多家機構。中遠海控、中遠海能、中遠海特、中遠海發4家“中遠”系企業聯合接受機構調研,吸引了AspoonCapital、JZCapital等國際投資者,參會人數近百人。
新能源行業龍頭三峽能源的機構調研活動中,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等高管與公司各業務部門負責人,就公司戰略規劃、工程建設、生產經營、行業展望等熱點問題,與來自社保基金、嘉實基金、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中信證券、國泰君安、長江證券等百余家投資機構代表及分析師進行深入溝通交流,現場參會人數約百人。
煤機行業央企天地科技在公司天瑪智控順義創新產業基地舉辦調研,40余家境內外知名券商、投資機構、行業媒體到場參會,公司管理層帶領投資者參觀了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并展示了全自動主閥體柔性生產線、“雙智”高精密智能裝配生產線、智能去毛刺及清洗生產線等產線。
針對接受調研的央企,市場發布個股相關研報近200份,央企宏觀研報50余份,市場關注熱度持續提升。交流內容方面,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杠桿率有所改善、激勵機制更為健全、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長期投資價值凸顯等特征受到機構研報的重點關注。
經營韌性不斷增強
頻繁的機構調研背后,是滬市央企業績持續穩定增長的底氣。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實施以來,滬市央企數量規模持續提升。據統計,2020年至今,滬市新增33家央企上市公司,其中主板10家,科創板新增23家。截至2022年10月末,滬市央企共263家,在滬市公司占比一成左右,其中主板238家,科創板25家。
從經營業績看,滬市央企總體經營穩健,業績韌性足。2022年前三季度,滬市263家央企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0.89萬億元、凈利潤2.1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91%、8.93%,其中第三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6.86萬億元、凈利潤695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94%、7.05%,經營指標均優于滬市整體水平。其中,近九成央企實現盈利,超五成實現營收和利潤雙增長。滬市央企以不足兩成的公司數貢獻了滬市整體超五成的營業收入以及超六成的凈利潤。
從行業情況看,滬市央企行業分布相對集中,近五成聚集在制造業,近三成分布在電力供應業、交通運輸業、采礦業以及建筑業,涵蓋產業鏈上中下游,涌現出一大批龍頭公司。
今年前三季度,滬市央企多數行業業績穩健。產業鏈上游行業如煤炭、石油石化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速維持在約50%,中國海油在油氣銷售量價齊升的驅動下,凈利潤同比增長106%;上海能源受益于精煤產量提升以及煤炭價格同比大幅上漲,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240%。
在新能源車需求量持續增長及電網投資穩步推進的驅動下,電力設備行業前三季度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21%和31%,延續了上半年的高增速。長遠鋰科的三元正極材料產銷兩旺,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大增180%、129%,增速與上半年相當。
此外,機械設備、輕工制造等中下游行業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略有增長,時代電氣得益于新能源發電需求增加,公司新興裝備業務加速成長,以及汽車IGBT產線升級穩步推進,公司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環比分別增長9%和30%;中國中車得益于第三季度新簽訂單情況良好,海外市場持續突破,當季凈利潤有所提升。
醫藥生物、環保、銀行、國防軍工、農林牧漁、非銀金融等行業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增速同比也有上升。
央企改革持續推進
三年來,伴隨國企改革的步伐,滬市央企改革持續推進,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內部制度建設、并購重組、分拆上市、股權激勵等方式,不斷優化治理效能,持續釋放經營活力。
自2021年2月,國企混改試點首家單位中國黃金集團黃金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交易以來,上市公司已逐漸成為國企混改的主要載體,改革紅利不斷釋放。三年來,央企國企的市場化經營機制進一步健全,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下“加速鍵”。比如,中國化學近年來不斷深化改革,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增能減”的市場化機制,分、子公司層面積極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龍頭民企和骨干員工持股,激發“央企品牌+民營機制+員工活力”的新優勢。
在改革持續推動下,央企國企逐步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2022年6月,中國寶武、國投公司、招商局、中國建材等滬市央企股東公司,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實現國企監管方式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重要轉型。
同時,資本運作助力滬市央企資源整合。據統計,2019年至2022年三季度末,滬市央企共披露重組方案50家次,涉及交易金額約2870億元;完成非公開發行28家次,募集資金約1009億元。
中國建材集團2020年以來積極推動旗下中材國際、寧夏建材、祁連山等上市公司進行重組,完善公司產業鏈,實現行業深度整合;中國寶武集團下屬寶信軟件、寶鋼包裝通過重組,進一步做優、做強、做大主業,提升綜合競爭力;中國電建通過資產置換,置出房地產業務的同時,置入控股股東下屬優質電網輔業資產,進一步聚焦主業,加快發展。
滬市央企也積極利用分拆上市理順業務架構、突出主業優勢。據統計,自中國鐵建于2019年12月披露滬市首單分拆上市方案以來,目前已先后有9家央企披露分拆方案。中國交建、中國中鐵、中國能建等建筑央企,均選擇下將屬設備制造、工程設計等業務相對獨立的子公司進行分拆,打造專業化上市平臺,實現業務聚焦,拓寬融資渠道。
滬市央企還通過可轉債、定向增發等方式實現融資支持。在證監會放松涉房企業股權融資后,中國能建隨即推出150億元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募集資金用于實施新能源建設項目;郵儲銀行推出450億元的溢價定增方案,用于補充公司核心一級資本。
除外部借力,滬市央企也積極內部挖潛,通過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等方式,切實激發管理效能,調動員工積極性。2021年,滬市共有28家央企披露股權激勵草案,涉及激勵股份10.31億股,以定向發行股票做為主要股票來源,激勵對象涉及董監高和核心技術骨干人員等,激勵價格最低達到5折;2022年1-10月間,滬市央企新增寶鋼股份、中國聯通、中國化學等六家披露股權激勵草案。
服務投資者意識不斷強化
在“苦練內功”同時,滬市央企秉持尊重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理念,通過業績說明會加大與市場溝通的力度,實施高比例現金分紅增強投資者獲得感。
近年來,滬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業績說明會召開數量和質量都不斷提升。2020年、2021年年報業績說明會均實現全覆蓋,且在半年報、三季報披露后,也有越來越多的央企上市公司主動召開業績說明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10日,已有近百家央企披露業績說明會召開公告,且上證50、上證180公司預計將全部召開。
持續以豐厚現金分紅回報投資者,是滬市央企的另一特色。據統計,2021年度,滬市央企實施利潤分配金額合計5988.80億元,不僅較2019年度4455.21億元的分紅總額增長34.42%,且占滬市分紅總額的五成左右,約六成央企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約四成央企連續三年分紅比例均超過30%,中國石油、中國神華上市以來累計分紅率更是接近50%,股東獲得感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