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2000億元的TLAC債券即將面世。
1月31日,農業銀行發布的董事會決議公告顯示,農行擬分批次發行減記型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下稱“TLAC債券”),發行總額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募集資金用于充實該行總損失吸收能力,期限不少于1年期。
前不久,中國銀行公告稱,中行擬發行1500億元減記型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務工具。當該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可通過減記的方式吸收損失。
據了解,這是我國首批公布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計劃的系統重要性銀行,標志著兩家銀行為TLAC監管達標邁出重要一步。
何為TLAC及TLAC債券?
所謂TLAC,是指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例如資不抵債或監管認定的其他情景),能夠通過轉股或減記吸收銀行損失的資本和債務工具總和。
所謂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非資本債券,是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為滿足總損失吸收能力要求而發行的、具有吸收損失功能、不屬于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當發行TLAC債券的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可通過減記的方式吸收損失。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是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的“壓艙石”。為確保國內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具備充足的損失吸收和資本重組能力,維持關鍵業務和服務功能的連續性,該類銀行須于2025年初實施相關機構制定的TLAC監管要求。
目前,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五家國有大行均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發布的2023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工行、農行、中行、建行為第二檔機構,交行為第一檔機構。
首發TLAC債券的為何是中行和農行?
根據光大證券金融業研究團隊報告,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工行、農行、中行、建行的TLAC風險加權比率分別為14.8%、12.6%、13.3%、13.6%。靜態來看,在不考慮使用豁免規則情況下,距離16%的達標要求均有一定潛在缺口。
可以看到,農行、中行距離達標要求的空間相對較大,這也是他們率先邁出TLAC監管達標一步的重要原因。
同時,交行于2023年首次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2027年初需達標TLAC第一階段要求。
TLAC債券的發行將帶來哪些影響?
TLAC債券的出現,來自于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實踐。這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為防范“大而不能倒”而逐步完善的一項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內容。
分析人士認為,TLAC債券的發行,將有效提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增強我國金融系統穩定性。
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近日撰文稱,從2022年歐美銀行業危機中多家銀行的處置過程來看,提升問題機構損失吸收能力,對提高處置效率,緩解風險外溢,避免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發行TLAC債券提升損失吸收能力,可以豐富危機情況下銀行處置資金的來源。中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核心。通過發行TLAC債券提升損失吸收能力,是提高我國金融體系穩定性、降低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措施。”陳衛東解釋道。
陳衛東認為,從銀行自身發展基礎和制度環境兩方面來看,中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雖然面臨TLAC缺口,但達標壓力整體可控,在其經營承受范圍內,不會影響信貸供給能力。此次TLAC債券發行作為中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實現監管達標的重要補充,發行規模適度有效。
光大證券金融業研究團隊表示,TLAC債券發行助力夯實國有大行的系統重要性地位,其落地將確保大型商業銀行夯實服務實體經濟的損失吸收基礎,撬動更大規模的信貸投放,同時,并不顯著增加負債成本。
責編:蔣燁歡 校對:孫潔華 圖編:趙雁旎
審讀:朱建華 監制:浦泓毅 簽發:林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