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A股市場進入休整,銀行、石油石化等權重板塊表現相對強勢,新能源等成長賽道則集體回落,造成三大指數分化顯著。截至收盤,上證綜指報2883.36點,跌0.92%;深證成指報8581.76點,跌2.06%;創業板指報1623.81點,跌3.49%。滬深兩市合計成交8052億元,較上周五縮量235億元。
次新股板塊崛起
次新股板塊昨日整體高開,此后高開高走掀起漲停潮。其中,上市僅4天的C美信盤中最大漲幅接近60%,收盤大漲24.86%。上海汽配、騰達科技、百通能源等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上市的次新股均漲停。
1月2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通知稱,為貫徹以投資者為本的監管理念,加強對限售股出借的監管,經充分論證評估,進一步優化融券機制。具體措施包括:全面暫停限售股出借;將轉融券市場化約定申報由實時可用調整為次日可用,對融券效率進行限制。
中信證券表示,此次調整是繼2023年10月融券保證金比例和公司高管及核心員工股份出借規則調整,以及2024年1月禁止融資買入證券用于償還融券負債后的又一次融券業務規則修改。融券規則的持續調整,體現了此輪資本市場投融資平衡改革向著深入細化的方向逐步落實。
據中信證券測算,自2023年10月14日證監會收緊戰略投資者出借以來(截至上周五,下同),戰投出借余額整體降幅近四成。其中,科創板戰投出借余量從1.97億股下降至1.27億股,創業板戰投出借余量從2142萬股下降至492萬股,對應兩板塊融券余額分別從223億元和112億元下降至153億元和87億元。該機構預計,本次新規落地后,科創板和創業板融券規模有望進一步下降至26億元和80億元左右。
上海證券報記者關注到,在融券機制持續優化的背景下,2024年以來新上市的13只新股均未出現融券賣出,融券余額目前均為0。去年10月之后上市的新股中,有接近八成股票融券余額為0,僅永達股份、中郵科技兩股融券余額超過1000萬元。
“中字頭”個股活躍
上周以來,央企國企上市公司表現持續活躍,成為引領股指反彈的重要力量。昨日,部分“中字頭”個股繼續走強,中成股份、中國海誠、中南股份等多股漲停,萬億市值的中國移動、中國銀行均逆勢飄紅。
中金公司表示,在國務院國資委“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中國證監會“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市場化并購重組等方式做優做強,推動將市值納入央企國企考核評價體系”的導向下,市場對央企上市公司的關注度明顯提升。
中金公司研究部國內策略首席分析師李求索認為,央企市值管理納入考核體系將成為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過去10年,國企改革成效主要體現在央企國企基本面改善上,包括利潤率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債務問題緩解和自由現金流改善。但是,這些公司估值仍進一步下行并維持較低水平,不僅相對民企存在折價,也明顯低于海外龍頭公司。
“本次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負責人的業績考核,有望成為解決估值結構問題的關鍵。從中長期維度看,央企負責人或有動力進一步優化公司治理,加大市場化機制建設,如加大回饋股東力度,適度提升分紅比例和回購股票,有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和優化資本結構。”李求索說。
中金公司判斷,上市央企估值、市值均具備繼續修復空間,可重點關注三條投資思路:一是資本開支相對較低、自由現金流較為優質、能夠支持穩定高分紅的央企;二是當前估值或市值水平處于歷史偏低水平,現金流或現金資產水平足以支撐回購股票的央企;三是具備并購重組預期的央企。
防御板塊仍是主線
2024年以來,A股市場筑底震蕩,紅利資產等防御板塊成為市場主線。在部分機構看來,未來投資者情緒有望出現邊際改善,但在預期和信心完全扭轉之前,市場可能還將沿著央企重估、低位股超跌反彈、房地產板塊邊際修復等方向繼續演繹。
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表示,市場預期及信心完全扭轉仍需耐心。當前市場進入數據真空期,后續市場可能因為政策面、投資者情緒、估值回升及資金流向等方面的邊際改善而出現反彈,這些方面的積極因素近期均已出現。
汪毅認為,一些積極減少不良資產和貸款額的國有制造業企業,其生產率正在提高。“政策扶持+高市值+高紅利”標的在大盤筑底反彈時期是具備安全邊際的投資優選。
李求索表示,近期政策面正在發生積極變化,短期流動性風險逐步得到化解,指數具備一定的修復動能。但當前機構重倉的成長行業與中小盤風格整體表現偏弱,反映投資者風險偏好仍待修復。配置上,短期結合政策變化尋找受益領域,可關注景氣回升和紅利資產的攻守結合。